刘锦云:浅论功效茶如何健康大众

2022-10-05 17:04 刘锦云
688

阳府井枣芽红茶·东方融速甲.jpg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源于草木,源于自然。茶字从笔画上可拆解为“人在草木间”,喝茶就是品味自然草木精华。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茶有功效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茶作为三大世界天然饮料(茶、可可、咖啡)之一,以其色、香、味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交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情感寄托与精神文明。茶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保健饮品,它不仅是古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巨大贡献。


微信图片_20221005170723.png

    追溯古人对功效茶的研究

    关于茶的功效研究,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说:“茶味甘苦,微寒无毒,祛痰热,消宿食,利小便·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茶能使人“有力”;《本草拾遗》中记载:“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祛宿疾,当眼前无疾”;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有:“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茶主治喘急咳嗽,祛痰垢”·俞洵庆的《荷廊笔记》称茶能“养生益”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然而,茶叶的产地和品种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

    古人对茶药的研究也有记载。唐代即有“茶药”(见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于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且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阳府井枣芽红茶.jpg

   

    现代科研对功效茶的研究

    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450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40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叶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黄酮、芦丁、皂苷、儿茶素等成分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减肥美容等作用。更有研究表明,茶还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如何能把茶叶纳入中药学“茶疗”范畴得到大力推广,值得深思,值得研究,笔者认为这有利于推进《中医药振兴战略》,加快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茶叶打造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是茶叶大国,是世界上茶园面积最大、茶叶产量最高的国家。习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曾经讲道:茶叶兴了产业兴,产业兴了农村兴。


阳府井枣芽茶 (2021.5) (1).jpg


    功效茶合法“身份”有待破冰

    茶叶属于供人饮用的成品或半成品,适用于食品安全法,属于食品。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食品宣传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效。食品广告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宣传治疗作用,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该食品的治疗作用。受法律法规之规定,我国的茶叶一直游离于饮料的范畴,消费者只能在潜意识中把茶叶当成“保健饮料”。虽有部分商家以“茶疗”的形式出现,但也是很难得到大力推广。

    当前,全球三高人群约有20亿,我国就有3.5亿人;全球睡眠障碍人群约有17亿,我国就有5.3亿人。而且,这些亚健康群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治疗方面只能靠西药得到缓解且部分患者需终身吃药,高昂的医药费和相关副作用带来的系列人体健康问题值得国人深思与警惕(建议对有历史依据与现代科研证实有功效且无副作用的茶,应积极放宽宣传,大力营造大众饮用有功效的健康茶氛围,提高国民体质)。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逐渐将精英人士聚集于高楼大厦,致使虚拟经济冲击着各行各业,地头经济占比逐渐缩小。据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作为最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茶产业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和大批贫困县发展,这一数据希望能得到相关重视。只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才是乡村振兴的完美诠释,发展功效茶也是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更是出口创汇的“软黄金”。

    事实上,公元992年,宋代《太平圣惠方》书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这些瑰宝记载无不佐证了古人对茶有功效可应用于实践的事例。

    诸如阳府井东方融速甲枣芽红茶,经山西中医药大学动物与化学实验研究表明,具有降三高、助睡眠、抗粥样动脉硬化等功效,可作为人们践行“预防为主”的健康饮品。枣芽红茶原料是枣芽叶,其创新业态可以说是山西红枣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中国红枣产业错季增收的新典型富民产业。但受限于法律法规之规定,虽经科研院校实验研究具有功效,但不能合法宣传,制约了一方产业大力发展。类似情况,在茶界比比皆是。


微信图片_20221005171050.png

     

     中国茶是历史的沉淀,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几千年的饮用历史已经深入人心,如何能将权威科研院所研究的功效茶合法走向市场,笔者认为这是“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新创举、新思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放管服”与“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健康中国》与《中医药振兴》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定能迎来新的变革,中国茶的功效一定能得到大力推广,惠及民生大众,助力社会经济腾飞。

     作者:吕梁市药茶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锦云


刘锦云照片 (2).jpg


   【作者介绍】 刘锦云,男,汉族,山西临县人,1977年生,中共党员。国家中级评茶员,山西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山西阳府井集团临县国洋农特亨电商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三产服务业先进工作者”、“最美青年标兵”、“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标兵”、“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公益慈善爱心之星”、“吕梁市护航民企特约监督员”、“吕梁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为“茗玥药茶研发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并荣获“奉献吕梁 服务六新”优秀团队奋进奖。参与省级科研项目一项《红枣叶——山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担任过中共临县第十四次党代表、政协临县第九届委员,现兼任吕梁市大数据产业协会秘书长、吕梁市红枣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法人)、吕梁市药茶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临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同时也是中国枣芽茶文化与临县红枣文化主要发起人与推动者 ,红色文化爱好者,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南圪垛村)红色文化挖掘推动者之一,著有《临县枣商》一书,农村电商乡土专家,自由撰稿人,资深自媒体人,有诸多文章与新闻资讯可见于各级媒体。